
近年年輕男性自殺個案持續上升,根據最新數據顯示,25至39歲男性自殺率由2021年10.0攀升至2024年14.4,情況令人關注,而失業男性的自殺風險比在職人士高出5至6倍。本月初(11月7)觀塘偉業街就有一名35歲男士在酒店自縊身亡,而近日(11月22)上水綠悠軒亦有一名32歲男子在大廈天台墮下,再次響起社會警號。
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David認為,社會對男性的傳統期望,讓許多男士背負著「必須堅強」的包袱「當社會總是要求男性成為保護者,便會讓他們認為求助是脆弱的表現。而這種自我壓抑,讓情緒困擾在沉默中不斷累積,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。」
服務資源的傾斜現況
服務層面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。David表示雖然本港已有專為男士而設的支援服務,但整體資源仍較傾向其他群體,若要真正改變現狀,便需要各界從醫療、教育到社交支援等多方面共同努力。
數據背後的警號
數據顯示,25至39歲男性自殺率在近年有明顯上升趨勢,David分析這與經濟環境及社會期望密切相關,他認為這群男士正正是在職男士,他們面對就業不穩與職場壓力,同時承受著家庭支柱的責任,多重壓力下更需要身邊人的理解與支持。
從聆聽開始,打破沉默困局
David強調支援可以由每一個人做起:「當人面對壓力時,識得同人呻下已經幫到好多,聽嗰個唔使講太多解決方法,好多時聽就夠,如果可以畀多少少反應,等對方覺得你身同感受,咁樣已經okay。」
資料來源 :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、香港01
支持我們
你的支持,能幫助我們在情緒受困者在最絕望的時刻,給予及時的情感支援:https://bit.ly/3X1nyrc